Tag: 正向語言,練習說話

  • 練習正向語言

    練習正向語言

    這是一段我在小孩學校當義工時,看到老師如何處理小孩紛爭的場景。 班上正是角落時間,學生們各自工作。 教室某一角,小孩A跑去跟老師說,「B故意踢我!他很壞(She is mean.)。」 B聽到了,立刻大聲回應,「我又不是故意的。」 A馬上回:「你就是故意的!你很壞。」 兩人爭執越來越大聲。 這時,老師說: 「等等等等,我們先停下來想想可以怎樣處理。」 「B,如果你下次不小心踢到別人,可以先說『我很抱歉踢到你,你還好嗎?』」 然後請B對著A複述一遍。 老師接著跟A說: 「A,他踢到你時,我們用別的方法跟B說。你可以說:『我被踢到了很痛,請你下次小心一點。』」並請A複述一遍。 其實,就在B說了「你還好嗎?」後,A已經立刻說,「好啦我沒事」,兩個小孩就像沒事般的繼續自己手上的活動了。 老師則在處理了這個小插曲後,回頭跟旁邊的實習老師說:「我們要為小孩示範語言,也要請他們跟著你再說一遍。」 練習才能改變舊有習慣 之所以特別提出這段對話,是因為這位老師處理小孩紛爭的方式,與我們常看到的方式不同。在有紛爭時,我們很習慣老師(或家長)站在主導位置裁決,要求小孩道歉及原諒。但這位老師做的,是示範一種可以促進溝通的「正向語言」,他還進一步要求學生練習以熟捻這種語言,希望他們未來能獨立處理。 「正向語言」,根據心理學家羅森堡在「非暴力溝通」這本書中的說明,是一種因為說出感受、提出明確需求,而能讓雙方相互理解,解決紛爭的語言。使用正向語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,幾乎所有促進溝通的書籍都會提到,也舉出許多範例。然而,許多人即使學習過可以促進溝通的原則,卻不會有意識地練習因為這些原則而發展出來的語言。 一個可能是,我們很容易以為只要掌握原則,就會自然說出適合的語言。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。 相信有許多人有親身經歷,即使讀了好多與小孩或與其他成人溝通的書或文章,也上過不少課程,但在氣急敗壞、或遇到不同情況時,第一個冒出口的,還是很容易是帶有威脅性的、或是自我防衛的攻擊性語言。我也常遇到,雖然知道哪些話不該講出口,卻怎樣都想不出來怎樣說比較好的時候。每次遇到這些情況,我們都有點沮喪、甚至自責,覺得自己明明知道原則,怎麼還是說出傷人的話。直到我們意識到,要能自然地使用正向語言,其實得建立一種新的語言習慣。這就跟學外語非常類似,需要大量的練習,大腦才有辦法自然流利的運用。 在人類歷史中,人們已經習慣使用讓人與人之間疏離或敵對的語言。基於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需求(皇室、貴族、獨裁統治等等),許多語言的目的都是在指出他人的錯誤,及要求他人「應該」、或「必須」達到某種道德標準。 到了現在,即使許多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相對平等,人們的語言使用仍因環境的長久影響尚未改變。當然,社會中也還是有很多敵意、威權,阻礙我們學習不一樣的思考與說話方式。 所以,如果我們希望環境中能有更多促進溝通、促進理解的正向語言,我們需要練習—-無論是透過個人的反思與實踐,或透過社群的共同練習與增強。 文章一開始所提的例子,就是老師很有意識地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,幫助小孩練習正向語言。這其實也不是獨立事件,因為在小孩的學校裡,是全校都在一起努力練習。 還記得校長在一開學時,就跟全校家長說,「我們學校老師都在練習,當我們希望學生改變某些行為時,用Do(做什麼)而不是用Don’t(不可以)這個字來開頭,也希望家長能夠協助我們。」這些語言跳過了攻擊與否定,讓教師與孩子都能清楚傳達需求與期待。所以,當看到小孩在走廊上奔跑時,老師們會說:「走路走路。」而不是說「不要跑!」當小孩在教室中聲音太大影響他人時,老師們不是大喊「不要吵」,而是會先用一個手勢或鈴聲吸引小孩注意,然後說「現在是小組時間,太大聲會有同學無法專注,請大家只用你的夥伴聽得到的音量講話。」 增加語彙才能自在運用正向語言 要能自然運用正向語言,我們也需要更多語彙,意思是,我們需要蒐集在不同情況下可以使用的正向語言。這與學外語的情況再度不謀而合。學外語時,也是有越細緻的語彙,越能表達和聽懂別人,也越有可能自在的溝通。 更重要的是,增加正向的語彙不僅可以協助溝通,還可以協助自己與他人平穩情緒。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,當人有辦法清楚與詳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時,人的心情更容易從恐懼、生氣、不安、創傷等情況下平復。要能清楚且詳細的表達,其實需要細緻的語彙。研究也指出,如果我們能協助孩子好好述說經驗與情緒,孩子掌管不同狀態的左右腦將得以連結,連結了之後,孩子不但能對自己的感覺更有把握,還能連結到理智思考,進而想出辦法平撫自己。 具體行動 我們其實已經擁有許多促進溝通的智慧、以及正向語言的範例,我們缺的是有意識地增加語彙以及不斷的練習。 這裡提供幾個具體做法,供讀者參考。 在個人層面,每個人可以準備一小本筆記本,將一些從書本上讀到的、或是在與人言談中學到的正向語言記錄下來,以便在適當的時候運用。當遇到不同的情況需要改變說法時,可以在筆記本上寫出自己的想法,並記錄自己找到的新資源。 在自己與小孩的相處上,可以試著講出孩子們在人際互動時會有的感覺,協助他們自己說出來,再提出自己的需求(例如希望別人做什麼、或希望自己做什麼)。舉例來說,小孩間發生糾爭時,很容易指責對方很壞,很不乖,這時可以協助他們說,「剛剛發生了『某件事』,讓我感覺『如何如何』。」,接著說「可以請你做『哪些改變』嗎?」就跟學校老師一樣,示範給小孩聽,提供給他們更多描述情緒以及解決方法的語言,再請他們反複練習。 若是在教育場域工作,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連結周遭的大人與小孩一起練習。大人間可以先共同思考哪類的語言可以更常被運用、哪類的語言可以減少。再透過持續的與孩子討論、示範、互相練習,讓語句與概念互相支持,創造較能同理與溝通的環境。 推薦書籍與資源: 1.P.E.T. 父母效能訓練  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70520 2.好話牌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2815 3.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0196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