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教育觀察

  • 在教學時傳遞熱情

    在教學時傳遞熱情

    今年,小孩學校整個一年級,邀請到一位學生的祖父,曾經在南極進行長期研究的地質學家,來和每一班小孩介紹南極的生態與他們的研究(這是一年級學習世界各大洲的一個課程環節)。 在老二班上要去與這位學者互動的這堂課前,我聽到老師是這樣和小孩介紹的,他用很興富很開心的語氣說: 「這位地質學家,也就是專門研究石頭、土地的形成的人,是一位二年級同學的祖父。他曾經在很冷的南極做研究。這是個很令人興奮的活動喔,你們會學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,聽到很多很有意思的經驗!大家拭目以待喔!」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學生時代聽演講、或與講者互動的經驗,除了研究所之後聽演講會因為是自己挑選而很興奮外,在之前甚少有老師會用一種很興奮的語氣,跟我們說這個互動會是個奇妙的事情。啊,用自己對知識的熱情,來挑起學生的興趣,真的是一位教者可以給學生最好的禮物。

  • 事實與意見

    事實與意見

    在我當孩子班上義工的這兩年內,無論是在孩子K的班上或是一年級的班上,都會遇到老師教小孩「事實寫作」(fact writing)。 老大在K時,有一次「事實寫作」這堂課的教學是:先看一小段關於海龜的影片,老師帶大家一起討論在裡面聽到或看到的資訊,讓小孩轉頭跟旁邊的小孩分享自己看到的訊息,最後發下一張紙,讓小孩畫圖(可以標上海龜的身體部位)、以及寫出三個他從影片中學到的事實(字或句子不全都沒關係,小孩大部份都在sound it out的階段)。 在老師帶小孩討論影片時,有個小孩說:「小baby海龜會race到沙灘上。」老師想了想就問,「你在影片中有聽到race這個字嗎?還是自己推論的?」這時候一堆小孩七嘴八舌說沒有聽到這個字,但是他們推論的依據是,「海龜爬得很快。」老師接著解釋說,「因為現在是在練習fact writing,所以我們需要去檢視某些說法到底是我們真正聽到的,還是是我們自己推論的。」 到了小孩一年級,學校開始教小孩寫「意見」或「評論」(Opinions),但同時也再強調要能分辨「事實」與「意見」。小一生有次就帶回一張學習單,上面簡簡單單兩欄,一欄是「Fact」,另一欄是「opinions」,下面是幾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句子,讓孩子分辨。 我總是特別注意這個話題,是因為十幾年前我曾經上過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師資培訓課。在某堂課上,史英老師請培訓的老師們看一篇新聞,再請大家講出其中的資訊。結果,大概八九成的人講的都是自己的「意見」,沒有舉出新聞中的訊息。接著史英老師就很認真地教大家分辨這件事…… 先不論新聞或訊息可能是真是假,也先不管詮釋,但有辦法分辨出「哪些訊息是書本或媒體正在說的」以及「哪些是自己形成的意見」,就已經是個重要的教學。否則,許多的評論,都會建立在對原先資訊的認識不全上。

  • 被愛、愛人、愛自己

    被愛、愛人、愛自己

    仍然是協力幼兒園紀錄。 某一年耶誕假期前最後一天上課,耶誕老公公來到班上,給小孩一人一顆橘子,哈哈哈。耶誕老公公在發橘子前,講了一點點話,他說,「我知道大家都有在班上做禮物給家人,能夠給予的人是幸福的。能夠愛人的人也是幸福的,不過,第一個是你要能愛自己!」 其實在十二月,除了做禮物 給父母,以及小孩黏土桌的模子是雪花圖形以應景之外,學校並沒有特別什麼的活動,我覺得很不錯,不會有被某個節日轟炸的感覺。這在我住的區域似乎是很多學校的默契,因為這裡的族裔人種相當多元,學校會特別注意不過份慶祝某個宗教的節日。 而耶誕老公公來發橘子的安排,也只有在大小孩班,老師們都很有經驗,知道三歲以下小孩其實容易感到陌生與害怕。 另記,當年老二班上,是一人得到一包老師做的手工粘土與粘土配方當作禮物 。老大班上的老師禮物則是一隻木製大湯匙,老師說,這把木湯匙可以用來製作粘土、以及很多好吃的東西,可以陪大家很久。

  • 聽你的身體

    聽你的身體

    這也是發生在幼兒園時期,當時老大已經五歲,是在幼兒園的「四到五歲班」。 一個小男孩跑去找老師說要去上廁所,老師說的是,好,我們走吧,good job listening to your body. 雖說五歲小孩白天失誤已經不常見了,但這樣的話實在是好,直接講到原理(本來就是聆聽生理需求)。這還可以延伸到感覺你的身體,感覺你的情緒,讓孩子可以更自在地做個「全人」(Whole person)。我會在其他文章裡,談談「情緒在身體裡」這個重要的話題。

  • 面對分離焦慮

    面對分離焦慮

    在co-op preschool(協力幼兒園),雖然老師也會協助小孩與家長面對短暫的分離,但是如果家長或小孩還沒準備好時,家長都是可以留下來的,而當開始嘗試分離以後,得到的支持以及語言也都很正面。例如: 1. 在我在學校工作那一天,小孩剛開始會一直黏在媽媽身邊,不自己去玩,或者想去玩都想拉著媽媽,老師的反應是:「you are so loved.」(媽媽被小孩深深愛著啊~) 但是學校的老師與其他家長們都會鼓勵小孩去不同的桌子走走(通常不同桌子有不同的活動),或去外面玩(外面有盪鞦韆、腳踏車、綠色大草地、泥巴廚房、還有老師每次架得不一樣的體能攀爬設施),但是都是採用努力說明外面有多好玩的方式來邀請。 同時,他們也鼓勵小孩學會好好「拒絕」的語言。例如我家老大一開始因為不會拒絕,每次一有人來邀請他就大哭,後來所有的家長都會跟他說,「Maybe later?」他就先學會用這句話來拒絕。當然也有很多小孩是說「No, thanks!」這幾句話真的很好用。 2. 學校鼓勵每次家長離開時,都要很鎮重地跟小孩表示自己要走了,要去哪裡,以及說明老師跟其他哪些家長會在,今天會很好玩。這種時候co-op的好處就還蠻明顯的,尤其在小小的兩歲班,隨時有大人可以幫忙看著陪著。有趣的是,兩歲小孩當看到爸爸或媽媽幫忙照顧別人時,也會很幫忙地讓自己的爸爸媽媽去照顧別人。 3. 也有小孩在爸爸或媽媽離開後哭一下,然後開始玩,但當爸爸媽媽回來時開始大哭,老師會說:「他好高興看到你回來。」這其實是很正確的解讀,有些家長會覺得小孩還沒準備好,但在這所學校的解釋是,這是一個過程,他又想媽媽又想玩,這並不衝突。 4. 多想到一個。有一次不是我的工作日,老大自己上學。但他那天可能不是很開心,所以助理老師一直陪著她。我到學校接小孩老師看到我時,是跟我說,「他今天很想你」(She missed you.),並沒有再多說許多,試著幫小孩表達真實的心情,在這所學校總是會被擺在最優先。

  • 好,我們再多傷心一陣子,我們都在這裡

    好,我們再多傷心一陣子,我們都在這裡

    「你很傷心,我們要怎麼樣可以幫你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