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生氣傷心時都不說,怎麼辦?

曾經遇過幾個孩子的家長,在教養上遇到的最大困擾,是「小孩有情緒時都不肯說」。小孩可能是大哭,可能是生氣,可能是用了他們不喜歡的方式表達情緒。這些家長都很想要幫忙解決問題,但是,小孩就是不肯說發生了什麼事情。

諮商室裡,在與幾位孩子建立了足夠的互信之後,我開始慢慢探索這個大人的困擾。

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。」這是最常聽見的回應。

「大人不會懂。」是另一種。

這對話好像還是在死胡同繞。

直到有次有個小孩說,「我只是需要時間,我不是不跟他們說」。

我請他多說點,他說:

「我就是很想哭,沒辦法馬上講清楚啊,那就讓我好好哭,不要一直問啊。」

還有另一個小孩,也在某次談話中補充了另一個想法,他說:

「就算我知道發生什麼事,但是爸爸媽媽常常馬上要給我解決辦法,我那時候就不想聽,我需要先哭一下。」他還補充:

「最慘的是,如果我不好好聽,他們就看起來很生氣。」

啊,其實我好可以理解爸爸媽媽當下的沮喪。畢竟我們真的很想幫忙小孩,而且我們也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啊,結果卻是被硬生生拒絕,很多著急與擔心一不小心就變成生氣。

不過,這些孩子們的回應,好像已經給了我們方向,而這個方向也與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不謀而合—–當孩子的情緒需求被回應了之後,理智的腦才比較容易好好的運作。腦神經與兒童發展專家丹尼爾席格及蒂娜布萊森在他們的著作「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」,清楚細膩遞解說了這個原理。對孩子(或對任何人來說),當下的情緒與感受是最真實最重要的,否定或忽略,不僅沒有辦法幫忙啟動理智腦的運作,還很容易傷害親子之間的連結。

但是,只有接納情緒,就可以幫忙小孩嗎?難道不用教嗎?這是許多家長的疑惑。席格與布萊森也在書中解惑:當然還是要教,但比較好的辦法,是在回應孩子的情緒、建立親子間的連結、讓情緒的腦與理智的腦獲得平衡後再教。這可能是在短暫的安撫之後,也可能是在過了一兩天之後。也就是說,家長若能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回應,最有可能幫助到小孩。

以下,我提供一套可能的回應模式,供需要的家長們參考。我也在持續練習好好回應小孩中,我們相互鼓勵!

回應模式:

小孩生氣、抱怨、哭的時候~~~

先「打開耳朵」,好好聽孩子說,

可以覆述小孩的心情:

「你現在好生氣」、「你現在好難過」。

可以再試著覆述小孩深層的意義、觀點、或渴望:

「你覺得很不公平」、「你很希望可以去騎腳踏車」

在那個當下,一邊提醒自己,不要評論事件(除非是覆述小孩的說法),不要評價孩子,不要提出解決方法。不要說:「這不要理他就好了」、「何必生這麼大的氣呢?」、「那你可以這樣做啊(以下省略五百字)」

如果小孩都不說,就在小孩身邊靜靜陪著。即使小孩表示自己想在房間裡,也請幾分鐘就穩穩弟跟孩子打聲招呼。「穩定」以及「在身邊」,是建立孩子安全感以及示範穩定情緒的要素。

如果小孩比較穩定了,也願意接受建議時,家長就可以試著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,也可以邀請回應與討論。